行业以工人为主体的无梭织带研究小组,成功地自行设计、自行制造出高速单条无梭织带机,实现织带不用梭,且工序缩短,占地面积小,劳动生产率提高,是中国织带工艺史上的创举。70年代,由于带子连续染色整烫机的推广,有色带子的加工,由先染后织的传统工艺,发展到先织后染,先织后漂,整烫后处理连续化,织带技术进入机械化大生产的行列。80年代初,行业引进瑞士、意大利、联邦德国高速无梭织带机,整烫联合机,包缠线机,整经机等,织带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相同密度的织物假如选用的经纬纱粗细不同,那么织物实践疏密状况还会有差异。在对不同粗细纱线的织物严密程度进行比较时,有必要同时考虑经纬纱线细度和密度,这就是紧度,紧度即织物的相对密度,是经(纬)纱直径对相邻两根经(纬)纱均匀中心间隔的比值,以百分率表示。经纬向紧度过大的织物刚性增大,抗折皱性下降,耐平磨性增强,耐摧残性下降,手感板硬;而紧度过小,织物过于稀松,缺少身骨。
纱线经络筒、卷纬形成纬线管后,插在编织机的固定齿座上,纬纱管沿8字形轨道回转移动,以牵引纱线相互交叉编织。通常锭数为偶数,子为管状,锭数为奇数,织成的带子为扁片状。编织不但可尼龙织带,还织绳。管状带是编织绳的一种,直径1~4厘米的称绳或绳线,直径大于4厘米的又称绳索,直径大于40厘米的一般称为缆或缆绳。1989年,行业引进日本八股缆绳生产线设备,于翌年生产出聚丙烯八股缆绳,产品获国家银质奖。
在锭织工艺旧中国就开始应用,锭数因设备不同,一般为9~100锭不等,编织的基本工艺流程为:漂染—卷纬—织造—落机开剪—包装。1960年开始,对编织机进行多次技术革新,主要有桃板直径放大,安装断橡筋自动停车装置,铁锭改为尼龙锭子。这些设备上的改进,使车速提高到160~190转/分,看台率增加一倍,产品质量大为提高。
开发了在无纺布生产过程中加入超吸水纤维(SAF)技术。这种含有SAF的无纺布有特别好的柔软手感和吸水性能,用作贴身内衣穿时能迅速吸收人体的汗液,增加服装和人体之间微环境舒适性。具有条格外观的植物和配色模纹织物其正面花纹必然是清晰悦目的。这个花纹尤其在织造提花带的时候更加明显.在新型纤维开发方面,水溶性无纺布是一种环保产品,其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。
绳子在中国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,主要有竹编、藤编、草编、棕编、柳编、麻编等 6大类。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、欣赏品、家具、玩具、鞋帽等 5类。定做绳子其中日用品有席(地席、卧席)、坐垫、靠垫、各式提篮(花篮、菜篮、水果篮)、盆套(花盆套)、箱、旅游吊床、盘(水果盘、面包盘)、门帘、筐、灯罩等;欣赏品有挂屏、屏风及人物、动物造型的编织工艺品。